[听前辈讲故事] 四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来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发布时期:2015年03月31日
编者按 医院从1959年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55个年头。55年里,医院从最初的慕家花园发展到现在的景德路本部和园区总院两个院区的规模。风风雨雨,数代人为之付出了青春、智慧和心血。在医院55华诞和园区总院建成投用之年,离退休办公室、宣传统战处和工会一起举办“听前辈讲故事”,医院的前辈将陆陆续续地走进这个栏目,给大家讲那些年的故事。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听前辈讲故事(四)
口述:罗翠英 整理:钱丽萍、安芳芳
27岁的罗翠英从附一院临床检验室调来儿童医院时,儿童医院化验室位于现在的档案室,一年后迁至背后的小楼里。一层设两间“常规”,走上笃笃作响的木楼梯,二层狭长楼面设一间生化室、一间细菌室,整个化验室从她一名职工开始起步,在五十多年间,小小的化验室逐渐成长为现在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检验科。
罗翠英就读于当时苏州卫生局开办的最后一届化验员班,学做化验员,当时可没有检验专业,在学习班上的时候实行的是“学徒制”。罗翠英虽然年纪轻轻,但胆子不小。她说,化验室只有一个人,还能怎么办,摸着石头过河呗。当时化验室主要的工作包括三大常规和配血,有显微镜、离心机,但没有现成的试剂和培养基,全靠人工配制。通常,一个标本需要花费5分钟。那段岁月给罗翠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现在她还记得,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在当时是比较多的菌种。那时候没有现成的“血袋”可用,需要配血;当时的血源也和现在不一样,有一部分是血站供应的,也有一部分是“献血员”献的,如果是献血员献的血,还要做几项检查。开设外科和血液科后,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一天配血要做8-10个。但受过共和国教育的前辈们,在当时始终把个人利益抛在脑后,从不考虑个人有多辛苦,而是谨记并真正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医院的不断壮大,化验室逐渐有了四名职工,两名正式职工、两名学徒。学徒没有值班资格,两个人倒起夜班来频率还真不低。第一天连班;第二天夜班,院长有时会在半夜12点来检查;第三天出夜班,而这“出夜班”也是要到中午11点才真正下班的;第四天,新的循环又开始了。罗翠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也无法照顾周全。按照当时的政策,哺乳假只有短暂的56天,而幼小的孩子需要喂奶,于是,爱人在她夜班的时候总是带着孩子陪伴在一旁。科室、医院,就是另一个家。
检验不仅是显微镜下的一方小天地,还必须与临床相结合。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罗翠英自己掏出近一个月的工资,买下当时中国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检验专业书籍,包括临床检验、生化、细菌、血清等分册,后来又买了同样贵重的、由国内翻译的血液图谱,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改革开放后,她不断参加市、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培训班,学员们对知识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和交流,大家都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取得了共同的进步。在80年代的一次全省生化质控检查中,儿童医院成绩优异,超过了附一院,这让罗翠英至今还津津乐道。
当时,幼儿园体检和现在一样,也是我们儿童医院的一大任务。大量的儿童抽血是个老大难问题,抽血时哇哇大哭的样子让家长也很难受。针对这个问题,罗翠英想了个妙招——利用六神丸、消炎解毒丸的细小管子,进行微量采血,既不浪费,也好操作,家长也容易接受些。90年代,她还引进了北京262医院发明的酶标测试剂,用于呼吸道流感病毒的测定。该项目完成了1000例以上的检查,在全国是最多的。为了推广该项新技术,医院还办了两期全国学习班,吸引了全国同行前来交流学习。
哪里需要,这颗螺丝钉就钉到哪里,她在新工作面前从不胆怯。回想医院成立之初的工作,她不无骄傲地说,胆虽大,但她也有一颗细腻的心。虽然当时条件差、工作忙,但她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和事故,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凭着一股闯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忆往昔岁月,从风华正茂一路走到两鬓斑白,我们问她,是什么让她如此锲而不舍地追求着、奉献着。罗翠英露出如同一个刚入校的青涩学生一般的表情,羞涩,又带着理想的热情。她说,一入门就喜欢这个专业,虽然我不是大专院校毕业,不会什么创造发明,但是交给我的工作,我一定会做好。儿童医院正是靠着 “罗翠英们”的踏实、勤劳、勇敢和无私,一点一滴累积,汇聚成一双坚实的翅膀,等待飞翔。